广 元 市 教 育 局
广教函〔2019〕72 号
广 元 市 教 育 局
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开展“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” 创建活动的通知的通知
各县、区教育(教科)局,市直属中小学校: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,全面落实全国、全省教育大会及全市教育大会精神, 结合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,现将省教育厅《关于开展“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”创建活动的通知》(川教函〔2019〕79 号)转发你们,请按照文件精神认真抓好创建工作,严格按照遴选条件做好自评和申报工作。每个县区推荐申报 1 所,自评材料于 4 月
8 日前报市技装所,联系人:刘佳佳,电话:3268897,邮箱: 410298970@qq.com。
四 川 省 教 育 厅
川教函„2019‟79 号
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
“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”创建活动的通知
各市(州)教育行政部门: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,全面落实全国、全省教育大会精神,为推动《教育信息化 2.0 行动计划》提出的“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”的实施, 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,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,积极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,切实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、教学内容和方法变革创新,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,切实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,形成引领教育变革与教学创新发展的新途径、新模式,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从“1.0”向“2.0”的“转段升级”。经研究,决定在全省中小学、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“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”创建活动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基本原则
坚持育人为本。利用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
教育生态,培养符合新时代和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、具有较高素
养的创新型、智慧型人才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。
坚持融合创新。充分发挥技术优势,变革和创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,实现创新应用常态化,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,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。
坚持系统推进。兼顾点与面、信息化推进与学校发展,实现教学与管理深度应用、技能增强与素养提升、小资源建设与大资源整合等协调发展。
二、创建要求
创建“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”必须符合省教育厅印发的《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遴选指标(试行)》(见附件,以下简称《遴选指标》)的要求,坚持应用驱动,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,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,以应用最新前沿技术为途径, 以提升教师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能力、并使之常态化为关键,以融合创新为目标,开展智慧教育学校创建工作。
三、遴选程序
省教育厅每年组织一次遴选工作。遴选程序为自评、申请、推荐、复核、确定。
创建学校对照《遴选指标》自评达到 80 分以上的,由学校向县(市、区)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,经县(市、区)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同意后,报市(州)教育行政部门。市(州)
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对区域内申报学校进行严格审核、推荐把关。
每年 4 月由市(州)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省教育厅报送推荐材料。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按照《遴选指标》对申报学校进行现场复核, 确认达到 80 分以上的,由省教育厅确定为“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”,并予以公布。
智慧教育学校创建活动,是推进我省教育深化改革,驱动教育理念、教学模式、培养方式变革创新、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, 增强人才培养效益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、推动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,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,精心组织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创建活动。各地要加强政策及资金支持,加大激励力度,以智慧教育学校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、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,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,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,加快教育现代化,建设教育强省,办人民满意教育。
联系人:省教育厅信推办赵艳秋李金洲
联系电话:028-86110804028-86110230
附件: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遴选指标(试行)
附件
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遴选指标(试行)
A 级 指标 | B 级 指标 | B 级指标 描述 | B 级指标评测点 | 得分 |
A1 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 10 分 |
B1 组织管理 (5 分) | 建立智慧教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(5 分) | 校长主抓智慧教育学校创建工作,且有分管校长;(2 分) 有明确的智慧教育学校创建管理部门;(1 分) 智慧教育学校创建方案切实可行,将融合创新发展作为核心目标,并形成了创建工作完整过程 档案。(2 分) |
|
| B2 保障机制 (5 分) | 制定了推进智慧教育学校创建的政策和文 件(5 分) | 推进教师融合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和文件;(3 分) 推进融合创新常态化应用的政策和文件。(2 分) |
|
A2 教学融合应用成效 40 分 |
B3 课堂教学 (15 分) |
多媒体教室、智慧教室和学科教室等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(15 分) | 1.60%以上教师的 70%以上课时能够在多媒体教室中,利用学科工具、仿真实验室等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;(9 分) 2.20%以上教师的 10%以上课时在智慧教室或学科教室中,能够组织学生利用可交互终端开展高品质个性化学习;(3 分) 3.10%以上教师在市级以上活动中进行公开展示,形成覆盖主要学科的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团队 (种子教师)。(3 分) |
|
|
B4 教学准备、分析与沟通 (15 分) |
利用云平台开展教学准备、教学分析与沟通(15 分) | 60%以上教师的 70%以上课时能够利用云平台准备教学设计、课件、作业、课堂练习等教学资源;主要学科 90%以上课时形成校本特色套件资源;(9 分) 主要学科10%以上知识点形成校本特色路网资源;(3 分) 主要学科 100%教师能够利用云平台进行考试成绩分析与学生学习指导;(2 分) 主要学科 100%教师能够利用云平台与家长进 行学生学习情况沟通。(1 分) |
|
| B5 质量检测与调控 (10 分) | 建立教学质量检测与调控体系(10 分) |
建立起充分利用教学大数据,有效检测和调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常态化运行体系。(10 分) |
|